许多人对此发出警告。随着预测分析方法的出现,该方法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大量数据中的模式,并在没有任何最初合理的背景的情况下做出可靠的预测,早在 2008 年就预测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宣告了“所有理论的终结” [23]。如果不详细探讨和评估这个问题,至少还有另一种解释:尽管数字化能够在数字层面上识别相关性并建立模式,但它并没有提供任何解释或理由。该系统经过大量数据训练,似乎拥有一种超越单纯“数字事实”的知识(至少是隐含的)。更重要的是,数字化方法所创造的模式最终会强化那些我们在没有这些方法的情况下可能永远无法认识到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从数字角度定义“知识”、“解释”和“理解”这些术语。
人文学科需要对其方法进行高度的反思。这也从哲学和媒体理论的角度影响了数字化的概念:鉴于媒体不仅仅描绘世界,而且构成世界,那么问题就来了:与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化有哪些特殊之处。数字媒体(例如当它们被添加到已经建立的项目 委内瑞拉电报数据 中时)在多大程度上传达了不同的现实?科学背景下的数字化以及数字化对我们世界的渗透对我们作为感知和认知主体有何影响?知识的产生和传播的概念以及科学的概念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这些发展的影响?[24]我们不能期望数字人文学科能够顺便回答这些问题,也不能期望他们首先明确自己的方法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工作。这就要求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即人文学科——及时陪伴这些发展。